冈比亚

海权之争三次英荷战争纪实第三次英荷


治疗白癜风多少钱 https://m-mip.39.net/nk/mipso_6983146.html

▌特别声明:

文中所持观点,不代表溯古追风立场;

若无特别版权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

如有版权及其它争议,请与我们联系。

投稿、合作、版权争议,欢迎勾搭微客服:thxrock()

海权之争——三次英荷战争纪实

“谁控制了海洋,即控制了贸易;谁控制了世界贸易,即控制了世界财富。因而控制了世界。”——[英]华尔特·雷利

众所周知,大英帝国的扩张是建立在军事上击败其对手西班牙、荷兰和法国的基础上的。从16世纪西班牙“无敌舰队”的覆灭开始,直至18世纪以后,英国在欧洲大陆和印度、北美对法国进行了半个多世纪的战争,才终于确立了“日不落”帝国的优势地位。到第三次英荷战争结束为止,英国已经变成世界上的商业和海军强国——这无可否认地得益于英国在夺取制海权方面所取得的军事胜利。

记得《海权论》的作者马汉曾在书中提到:“如果说英格兰是为大海所吸引的话,荷兰却是被赶向大海的。没有大海的存在,英国或许会一蹶不振,而荷兰则会败亡。”此言明显道出了这三次战争的主动方与被动方。

尼德兰(今荷兰)在16世纪前期还是西班牙的属地,年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到年才在尼德兰北部建立起独立的荷兰国家。其面积仅4万多平方公里,自然资源贫乏,据说是“不太可能养活其八分之一的居民”。“土地的贫瘠与海岸无险可守的本质驱使荷兰人首先从事了渔业。随后,加工保存鱼类方式的发现给予他们除了进行国内消费以外还能用以出口的物质,并由此奠定了他们财富的根基。”或许正是有了“上帝造海,荷兰人筑堤”的精神,至16世纪到17世纪中叶,荷兰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以商业和海上运输业为主,尤其是它的造船业使之成为了当时最大的海洋运输国家:年,荷兰拥有了制造排水量高达吨、装有门大炮的三层甲板的战舰“海上君主”号的能力。到年,荷兰拥有0多艘各类船只作为战舰保护商业顺畅,0多艘大型商船进行海上贸易,多艘小型商船用于捕鱼业和内陆运输业,并拥有8万多名堪称世界上最为优秀的水手。17世纪上半叶,它已经发展到拥有商船1.6万艘,据当时的英国经济学家贝提的统计,年船舶的总吨位是:荷兰90万吨,英国50万吨,西班牙、葡萄牙共25万吨,法国15万吨。商业上的霸权以炮舰为后盾,荷兰人垄断了世界的贸易,充当各地贸易的中介人、承担商品的转运业务。当时欧洲南方和北方国家之间的贸易,欧洲与东方之间的贸易几乎全部掌握在荷兰人的手里。五大洲的各个角落遍及了他们的足迹,亦难怪他们会被称为“海上的马车夫”。

像“17世纪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那样,荷兰人还大力发展海外殖民地事业,夺取了广阔的海外殖民地(以东方为主):年,荷兰商人组织商船到达印度的果阿、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和摩鹿加群岛等地。年,荷兰商人、贵族建立“联合东印度公司”,公司据说拥有商船队、军队和统治的权力。荷属东印度公司成立后,在印度各地不断扩张:年在爪哇、年在马六甲打败西班牙、葡萄牙海军;年,抢占了盛产香料的帝汶岛;年,荷兰兴建了巴达维亚城(今雅加达)作为据点,后又到了苏门答腊、锡兰(今斯里兰卡)、苏拉威西;年,荷兰建立西印度公司,势力扩张到美洲;年,荷兰殖民者侵占中国台湾(后于年为中国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年,塔斯曼尼亚岛为荷兰航海家发现;年,荷兰从葡萄牙人手中夺取了马六甲;年(另说年),荷兰在南非建立了好望角殖民地;在北美以哈得逊河流域为基础,建立了新尼德兰殖民地,并在河口夺取曼哈顿岛建立新阿姆斯特丹;在南美洲,荷兰殖民者占领了安得列斯群岛中的一些岛屿。荷兰的大规模海上殖民扩张与西班牙不可避免地发生矛盾,但同大肆扩张、正处于上升阶段的英国则发生了剧烈的冲突。

英国,正如众人熟知的那样,掠夺殖民地的活动与荷兰大体上为同一个时间段。早在年,英国人就在北美建立了第一块殖民地——弗吉尼亚(按:弗吉尼亚为“处女”意,伊莉莎白女王未婚之故。)年,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为海外扩张拓宽了道路。年,英国成立东印度公司。年,在印度占领了第一块殖民地。年、年、年,英国先后在苏拉特、冈比亚、马德拉斯建立了自己的商站。年,著名的“五月花号”到达今美国东北的马萨诸塞州,一批为逃避斯图亚特王朝迫害的清教徒按民主制建立了他们的殖民组织。至年,英国的贸易总额已经超过17世纪初的一倍多。

然而荷兰在海上的霸权严重威胁到了英国的利益,双方的矛盾尖锐起来。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受到荷兰的排挤,为争夺印度尼西亚的香料,两国贸易公司连连在海上发生武装冲突。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打败了英国东印度公司,双方缔结协议,规定荷兰有权输出东方香料的三分之二,而英国公司仅能输出剩下的三分之一,迫使英国的殖民重心转向了印度,此充分显示了当时两国实力的对比。艘荷兰船只在波罗的海张帆遨游,几乎完全封闭了英国与北欧各国的贸易途径,使得英国在木材、树脂、大麻等方面物资奇缺。荷兰商人到处排挤英国商人:不仅在北美殖民地到地中海和西非沿岸地区,甚至在英国西印度群岛的殖民地上,据说仅仅与巴巴多斯进行贸易的荷兰商船就是英国商船的两倍。尤其令英国人恼怒的是,荷兰人在英国周围海域大面积自由捕鱼,并将捕到的鱼置于英国市场销售,此严重影响了英国捕鱼业的发展。据统计到17世纪上半叶,荷兰的海外投资比英国多了15倍,船只多了10倍。如果单一国家构成世界格局的说法能够成立的话,此时的荷兰无疑已经取代了葡萄牙、西班牙重组了世界体系。

17世纪中期以前,英国的资产阶级或许正忙于进行国内革命,无暇与荷兰争霸。但到了年查理一世被处死,英国宣布为共和国之际,形势发生了转变。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开辟新的海外殖民地、拓宽海外市场,而荷兰对于海上贸易的垄断成了这种需求最大最直接的阻碍和威胁。英国“护国公”克伦威尔当政时期为此制定了控制海洋的战略。他非常重视海军的组建,专门成立了“海军委员会”负责建造为海战设计的新型战舰。从此英国海军一改了伊莉莎白女王时期战时征召武装商船和海盗船的习惯做法,而将武装商船和海盗船作为预备役用。英国海军从年的39艘猛增至年的80艘,其中大部分是二层甲板、并拥有60至80门炮的巨型战舰。据说规模最大的“海上主权”号,排水量为吨,四层甲板门重炮,水兵多人,最大的炮弹净重60磅,一次齐射的炮弹重达一吨。另外,克伦威尔还加强海军训练和管理:改善水兵的薪饷膳食;制定所谓的“奖金”制度,犒劳俘虏或击沉敌舰有功的士兵;还专门从陆军中选出兵士担任职业海军军人,并任命经验丰富的职业军官指挥海军。陆军军官罗伯特·布莱克(-)就是此时被任命为海军统帅,而后成为一代海军名将的。这样的海军改革使得英国海军在战争爆发之时实力远远超过了荷兰:据说年,荷兰仅有战舰60艘,最大战舰仅配备40至50门重炮。

有了强大的舰队做后盾,英国人渐渐变得有恃无恐起来。l年2月,英国议会派出两位特命全权大使出使荷兰,提出两国应该结成更紧密、更真挚的同盟——即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在国际条约和国际同盟中,两国应该像一个统一的国家那样采取行动,在某些场合下,甚至在内政问题上,荷兰三级会议应服从英国议会的决定。这个建议自然遭到了荷兰三级会议的断然拒绝。于是年,著名的《航海条例》由英国议会颁布。这是英国在完成战备后对于荷兰的公然挑衅,也是重商主义的典型产物。《条例》规定:凡从欧洲运到英国得货物必须由英国船只或原商品生产国的船只运送;凡从亚洲、非洲、美洲运送到英国、爱尔兰以及英国各殖民地的货物,必须由英国船只或英国有关殖民地的船只运送;不许英国商人进口中介商品;只有英国船只所捕的鱼制成的鱼品才许可在英国进口,从英国出口的鱼品也必须由英国船只运送,等等。此《条例》中的各款明显是针对大量从事“中介贸易”和海运的荷兰,是对荷兰的严重挑战。

荷兰提出抗议要求英国废除,遭英国断然拒绝。于是双方都意识到战争的不可避免性,剑拔弩张的形势下秣马厉兵式扩军备战展开了。英国在原有的基础上紧急动员了艘武装商船;荷兰也在年大量征用商船,使海军舰艇扩充至艘。但正如上文所述,荷兰的战舰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方面都是难以和英国抗衡的。

★第三次英荷战争(~)

第三次英荷战争实际上也是荷法战争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英荷海上争夺的最后阶段。战争使得欧洲的许多国家卷入其间。荷兰是法国在欧洲建立霸权的障碍之一,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早就图谋瓜分荷兰,并将现今属于比利时的荷兰领土作为法国的“天然边界”,以巩固法国大陆霸权的地位。英国方面也对上次战争的失败心有不甘,希望卷土重来。于是,在法王路易十四的贿赂下,英王查理二世同意了共抗荷兰的提议。年6月,两国签订了《多佛密约》。该条约规定:查理二世有在英国恢复天主教,并与法国共同对荷兰作战的义务;路易十四有出兵镇压英国可能发生的“骚乱”的义务。

年法国对荷兰宣战,英国退出了与荷兰、瑞典组成的三国同盟,援助法国对荷作战。据说路易十四为此给了英王40万镑的贿赂。年3月,英国在没有宣战的情况下突然袭击了一支荷兰的商船队,于是第三次英荷战争爆发了。

这次战争实际上已经扩大成为了一场国际战争,参战的还有欧洲一些主要国家,如法国、丹麦、瑞典、西班牙等。

第三次英荷战争是一场海上和陆地同时进行的战争。法军从陆地、英军从海上两方面向荷兰发起了进攻。法国陆军在孔代和蒂雷纳等名将的指挥下充分显现了欧洲第一流陆军的实力,进攻荷兰势如破竹。正如人们通常所认为的那样,荷兰陆军不过是象征性的点缀,无论在作战经验、武器装备或是战斗实力方面都远不是法国陆军的对手。荷兰的格尔德兰、奥弗赖塞尔和乌得勒支等省相继沦陷,即使是久孚众望得威廉将军亦是无法抵挡路易十四骑兵的冲击。法军连连得胜,突破了埃塞尔河防线,直逼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无奈之中,刚出任荷兰国家元首的奥兰治的威廉(-)忍痛下令掘开保护荷兰人世世代代休养生息的穆伊登堤坝。堤坝即开,汹涌的海水立时涌入了良田沃野,须德海和莱茵河之间成了一片汪洋大海,成千上万的荷兰人也被迫转移到了船只上,准备随时撤离。法国先头部队后撤及时,免了遭受灭顶之灾,陆上进攻却也就此告了一个段落。但如此一来,荷兰捍卫国家独立的重任就落到了海军的身上。

德·奈特此时已经是65岁高龄了,仍执掌荷兰海军帅印。他分析了敌军情况后,认定敌军的核心是英国海军,法国海军不仅力量小而且缺乏战斗经验,不足畏惧。因此他制定了集中主力对付英军、只分出一支小舰队牵制法国舰队的战略。在战术方面,他把主力部署在靠近荷兰海岸的浅海中,为的是可以随时寻求浅滩的掩护,觅机向英国舰队发动进攻。后来证实这种战术是十分奏效的。

主要海战:

Ⅰ、海峡之战(年3月)

即年3月,英国在没有宣战的情况下对荷兰商船队发动的袭击。英国海军拥有12艘战列舰以及6艘小型战舰,荷兰仅有5艘战舰为72艘商船(按:其中有24艘是武装商船)护航。荷兰舰队司令哈恩坚决与优势英国舰队周旋,终于抵挡住了英国舰队的攻击。在被击沉1艘、被俘虏3艘商船的情况下,大多数荷兰商船还是安全抵达了目的地。

Ⅱ、索尔湾海战(年6月7日)(按:又译索斯伍德湾海战)

6月7日,德·奈特指挥荷兰舰队(大约艘战舰,其中大型战舰为61艘,门炮和2.1万名水兵)偷袭泊于英国东南部索尔湾的英法联合舰队。当时港内泊有联合舰队的各类船只大约多艘,其中有45艘英国战舰和26艘法国战舰,其余的多为小型船只、运输船只或是后勤补给船只等,估计有5门火炮以及3.3万人。

荷兰舰队抢得先机,不但事先在港外布置了封锁线,更在战初利用涨潮放出纵火船,造成联合舰队陷入混乱。在荷兰舰队的炮击之下,英国舰队指挥官约克公爵凭借其出色的军事手腕,很快控制住了形势。英舰在一时的混乱之后,迅速编成队形出港迎战。而法国舰队则不愿意消耗己身的实力,只居片隅远射作势,观英荷双方近距离炮战虎斗。战略十分激烈,自中午至暮后。英国损失了4艘战舰、多人;荷兰则损失了2艘战舰、多人。据说英国后卫舰队指挥官桑德威治与荷兰后卫指挥官范根特中将均在战斗伊始即告阵亡,但总体来说,此役就战术层面而言,双方各无重大建树。

然而,这次海战所带来的战略意义却是不容忽视的。荷兰先发制人的进攻不但粉碎了英国对荷兰本土入侵的计划,也使得普鲁士打算从陆地侵入荷兰的企图落空。

此役之后,荷兰舰队依旧贯彻自己先前的战略思想、战术方针。而英法方面则蠢蠢欲动:年7月,英法联军因为陆上作战不利,遂打算利用联合舰队运送了一支强大的登陆部队企图强行登陆荷兰西北部的战略要冲特塞尔岛,以便建立前沿基地,进攻荷兰本土。但由于有德·奈特舰队的侧翼牵制,计划宣告破产。

年8月,威廉三世在此存亡之秋,担任了荷兰国家元首。他积极展开外交活动,终于在年的春天争取到了奥地利和西班牙的支持。但几乎同一时间,普鲁士则同法国签定了盟约。战争的规模得到了扩大。

Ⅲ、第一次库内维尔海战(年6月7日)

年6月7日,英法舰队再次集结了舰队输送陆军,打算登陆荷兰本土。德·奈特率由89艘军舰,其中有52艘战列舰组成的荷兰舰队迎战。英法联军大致拥有艘各类船只,其中包括54艘英国战列舰和27艘法国战列舰。英法联军数量占优,但登陆计划未能立时实现。双方在各自损失了一些小型船只之后,撤离战场。

Ⅳ、第2次库内维尔海战(年6月14日)

在第1次库内维尔海战后,仅仅过了七天,双方舰队又一次展开了交锋。但这一次进攻是荷兰方面主动发起的:德·奈特趁着风向突变,荷兰舰队占了上风,杀入联军阵内,迫使英法舰队仓皇撤退,英法的此次登陆计划遂不了了之。

Ⅴ、特塞尔海战(年8月21日)

年8月,英法舰队又一次纠集势力,企图登陆特塞尔岛。约摸2万陆军集结在英国,第一梯队1万人登舰,在鲁珀特亲王的率领下驶往荷兰。这一次联合舰队准备充分,不但坐拥艘舰船(其中主力舰90艘、纵火船30艘)(按:一说92艘战列舰、28艘纵火船、23艘辅助船),将联合舰队分编为三个分队:鲁珀特亲王指挥之下的中央分舰队;德埃斯特雷指挥之下的法国先头舰队;斯普拉格指挥之下的后卫分舰队,更仔细研究了德·奈特的战术,并制定了相应的对策。

荷兰舰队事先得报,德·奈特亦将麾下舰队分编为三个分队:他本人指挥之下的中央分舰队;班克特指挥之下的先驱舰队;小特罗普指挥之下的后卫分舰队。但荷兰方面仅拥有75艘主力舰和30纵火船(按:一说75艘战列舰、15艘巡航舰、18艘侦察通信舰、22艘纵火船),实力对比上明显弱于英法联合舰队。

21日夜间,德·奈特指挥舰队利用风向成功插入敌方舰队与海岸之间的缝隙。拂晓时分,主动向英法联军发动进攻。于是双方三个分舰队非常有趣地捉队撕杀,皆是一面南移一面相互用炮火应酬。尽管英法联军兵力占了优势,但荷兰水兵士气高昂,双方战斗可谓空前激烈。德·奈特与英将拉帕尔3次更换旗舰,仍英勇作战。但首先打破僵局的却是双方的前卫分队:法国分舰队的水兵训练很差,作战消极,而且有一旦部分军舰受创后便忙于修理,不再参加战斗的陋习。指挥官德埃斯特雷本意图以数量上的优势包围班克特分队,但结果班克特突破了舰队的战列线,使得法国分舰队全面陷入了混乱。或许是考虑到为了保存实力,法国分舰队就此退出了战斗。于是班克特在留下部分船只监视法国人的情况下,率领余下战力前往援助德·奈特率领的中央分舰队。原本英国的鲁珀特亲王打算将适于浅海作战的荷兰舰队向西引向深海,但此时后卫舰队交战的激烈程度引起了双方中央分舰队的注意:英国分舰队指挥官斯普拉格在两次转换旗舰之后殉职。鲁珀特亲王与德·奈特双双率领麾下分舰队赶来支援己方的后卫舰队,而班克特指挥的荷兰前卫舰队也加入了战斗。这场海战一直持续到了晚上7点,夜幕降临之后英方认为登陆作战无望,遂退出了战斗。此役双方都未有战舰被击沉,但严重受创的船只不计其数。(按:一说英军损失9艘军舰。)英法联军损失了多人,荷兰方面伤亡了0多人。此役后,荷兰暂时消除了海上威胁,取得了制海权,大批东印度公司护航船安全返回。

战后,鲁珀特亲王声称:“法国舰队对这次失败应负全责。”而英国历史学家坎·贝尔曾高度评价了荷兰在这场海战中的成功:“荷兰,因其舰队司令精明强干,使他们在这次战斗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们使完全被封锁的港口重新开放并战胜了一次可能的入侵,而使敌人放弃了所有入侵的思想。”

无论如何,特塞尔海战结束了荷兰和英国之间为了控制海洋所进行的一系列旷日持久的战争,却也导致了英法两国的裂盟。海军的失利与法国的日益强大,使得英国资产阶级对政府参加法荷战争倍感不满。在议会的削减军费后,英国海军无力再封锁或入侵荷兰,于是英国国会通过了与荷兰单独媾和的决议。年2月,英荷双方签定了《威斯敏斯特和约》,恢复了战前状态。和约规定年两国签定的《布雷达条约》条约继续有效,荷兰同意给英国80万克伦,承认英国在欧洲以外夺取的原荷兰领地的所有权,英国则保证荷法战争的中立。在此之后,荷法战争依然持续。同年4月,德·奈特在一次交战中身负重伤逝世,而法荷战争一直拖到了年才宣告结束。

英荷之间的三次战争则就此落下了帷幕。战争的结果对于以马克思唯物主义历史观而言,是“商业资本主义从属于工业资本主义”;对于海军战略来说,在这三次战争中,其基本内容则已转变为了制海权的争夺:谁控制了海洋,就等于控制了世界。

“啊,船长,我的船长哟!我们可怕的航程已经终了。

我们的船渡过了每一个难关,我们追求的锦标已经得到。

港口就在前面,我已经听见了钟声,听见了人们的欢呼,

千万只眼睛在望着我们的船,它坚定,威严而且勇敢;

只是,啊,心哟!心哟!心哟!啊,鲜红的血滴,

就在那甲板上,我的船长躺下了,他已浑身冰凉,停止了呼吸。”

——引自惠特曼《啊,船长,我的船长哟!》

欢迎勾搭微客服:thxrock()

▼点击阅读原文享受更多精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richangcar.com/ddqh/559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