冈比亚

ldquo南审杯rdquo辩论


法辩/泽辩比赛赛评

年11月21日,小雨。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这只是个平平无奇的周末。但是,一场不平凡的辩论赛却在这个不起眼的日子里横空出世。在“南审杯”大学生辩论赛的半决赛中,法学院辩论队和泽园书院辩论队的辩手们就“成长是与世界的和解的过程/成长是改变世界的过程”这一辩题展开了激烈的探讨,并造就了一场令人印象深刻、拍手称好的比赛。为了让同学们能够更深入的了解到这场精彩的比赛,君和特意邀请到了夏惟桐学长为这场比赛撰写了赛评。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品品这一份满怀真诚和犀利的赛评吧!

引言

由于疫情期间公务员出行有诸多限制,今年暑假后我都没办法回校。好在今年君和的组织甚为用心,我可以在家观看南审杯的直播,这也算繁忙的工作后为数不多的周末消遣。看到大家富有活力的样子,不由感慨年轻真好。不过说实话,比起七八年前,现在的南审杯的整体水平下滑是非常严重的。这并非我厚古薄今,早年几乎每个院队都有着自己独立的训练体系和梯队培养,那时候甚至一半的院队有早训。但到今天,院队建设还算成功的只有法学等个别队了。以前即便是南审杯初赛,所有院队都技术纯熟。但现在即便是校队辩手多的院队推论手法也极其粗糙,这还是挺让人难过的。当然,事情也在好起来。比如今天下午这场法学VS泽园的半决赛,就是本届目前为止最精彩的一场对决。南大的严嘉钰评委赛后甚至特意加了我的好友,夸赞这场比赛是他近期看过最高水平的比赛,要知道他可是刚获得海峡赛全国冠军的辩手,这个评价非常之高了。八位场上辩手(其中有六个校队辩手)经过自己的努力,打出了一场对得起半决赛水准的比赛。受君和邀请,仅代表个人,谈一谈作为观众对这场比赛的观感。辩手的习惯,我会从破题、攻防、判准三个角度分开聊。个人破题(与场上无关)

成长是与世界的和解的过程/成长是改变世界的过程。这是一道非常典型的价值型辩题,需要争辩的往往是态度的比较和性质的判定。比如成长,乍一看这个词很简单,但什么叫做成长双方必然是有分歧的。成长和成功是一回事么?不见得,不然买中彩票难道就算成长吗?但你又不能把二者完全割裂,毕竟成功往往是成长最好的证明,成长也需要反馈。成长和成熟是一回事吗?好像有点区别。成长这个词听起来就有些锐气,但成熟这个词在社会语境中颇有一些人情世故又老成持重的味道。但如果是“在社会规则下混的更好”的话语体系,二者几乎是同向的。比如从不愿社交的宅男,蜕变成酒桌上推杯换盏谈成百万合同的销售大牛,这必然算是一种成长。如果让我来做论,正方与世界和解眼里的成长,必然是回到规则体系内的,理解世界运行规律并加以应用的成长。而反方改变世界的成长,必然是一定意义上反体制反规则的,带点刺头的成长。什么又是和解?这个词是另一个陷阱。一般而言,我们说两个人和解,是指双方原本不和睦的状态终结了,这是一种双向的动作。但在“与世界和解”这个词里,由于世界是不会在意任何个体的感受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所以,所谓的与世界和解,经常是一个个人单方向的理解世界的过程。当然就像法学所说,和解不是躺平,理解不等于顺从,理解其实依旧可以寻求改变。我并不是在咬文嚼字,通过梳理我个人认为,这题目正方如果要论证成立,需要把成长的定义语境框定在“社会意义”里,这样比较容易取得优势。但法学并没有这么选择,法学将价值出口放在了心态的修行,这么做的好处是价值上比较容易立足,缺点也很明显,就如第一个评委所说,在例子上很难讲清楚。在我看来,这题目的反方如果要论证成立,反而不应该太重视成就和成功,因为改变世界失败的概率明显远超与世界和解。泽园定义是这么做的,一开始就讲重要的是改变的决心,还开创新开辟了这个创新角度。但泽园太贪心,他们的例子在实际执行的时候出现了破绽,这一点我第二部分再讲。场上的局势与攻防

法学的立论稿很美,实际上这也是这次法学南审杯四场给我的统一的感觉。在上半年获得了百院联赛全国冠军后,法学院的辩手整体的成熟度在南审已经是独一档了,我甚至经常在小群开玩笑说“现在的南审杯,其他院队打茶叶盒和LMM就像打BOSS”。法学这次杯赛,每一个论都很诚恳,不搞前提不扯定义,该认的就认,价值纵深都做得很好,这是值得肯定的,当然也带来了隐患。法学把成长定性成为了一种心态,一种更在意自己感受,对世界的种种不公放下和释然,从而找寻自己目标的心态,这个定义我很喜欢。法学接下来通过考公务员等例子,说明年少热血的时候的坚持未必是成熟,思考后放下才是好事。而太过执着于改变世界,则会带来冲击和伤害(比如试图说服父母),最后反而得不偿失。面对世界的许多悲剧比如亲人的离世,看开才是最合适的选择。但在这一场中,法学也有做的不好的地方,那就是关于和解的定义确实做得不够精细。改变世界这个词很好理解,甚至不用解读大家就能脑补出一大堆的例子。但什么叫与世界和解?法学选择的是逆向解释,比如不是躺平,不是平成废宅,但正向的展开不是很充足。在我的理解中,正方是需要对世界状态进行讨论的。毕竟如果这个世界充满了黑暗和压迫,那与世界和解往往更容易导向被欺压或者为虎作伥。但如果这个世界整体比较有序,过分追逐改变世界反而是激化矛盾的做法。在这块的争夺中,反方泽园的落脚更加清晰一些,正方确实有些模糊了。但其实至少在中国,社会越来越稳定,各种秩序越来越规范,即便是反方讲的酒桌文化也有其背景和意义。如果把这些说清楚,正方的展开会更顺畅一些。反四的质询主要是确认论点,效率一般。大家以后做首质的时候,一定不要纯确认或者纯逻辑,拿一些具体的语境或者例子确认态度比较好。反方的一辩稿画风与正方完全不同,非常....洋气。反方的定义划定非常清晰,认为改变与和解是改造和顺应,一上来就做好了定义战的准备。但反方又强调,和解和改造是并存的,要分开讨论对成长的影响。与正方较为现实的例子不同,反方的例子都是马尔萨斯陷阱、程序员、平权运动之类的较为宏观的角度。其实反方论点的落脚,就在于我刚说的现状分析。反方认为,如果这个世界存在黑暗和压迫,你选择和解,不但没法解决问题,反而会进一步卷进漩涡。比如反方举了一个清洁工17小时的例子,说明机械重复的劳动你再怎么和解都不会获得成长。有趣的是,正方也有一模一样的例子说重复劳动不会获得成长,这里我觉得是双方都预判错了对方的攻击侧重。反方这个宏观视角很新颖,但其实也很危险。因为如果只是讨论个体,由于个体力量有限,他对世界的改变很难有多大的副作用。但如果是讨论宏观,方向错误的改变带来的下场可能是灾难性的。比如两次世界大战就是典型的有人想改变世界,最后差点毁灭了全世界的例子。由于人类的局限性,诸如十字军东征、白莲教、太平天国、苏联模式等历史上轰轰烈烈的改变,也不见得一定带来国家的成长。为此,反方不得不主动说成长未必是好事,这其实是一个更危险的战术回应,很容易被爆口径,因为如果成长不是好事,改变世界很可能是不负责任的。然而纵观整场,法学也并没有太挑战这点。反方的很多例子也有问题,赛后我们和评委交流,都认为代议制民主是显而易见的改变世界(毕竟原来是封建制啊),却被反方当做和解来黑,这有点莫名其妙。还比如国际政治,反方说要有改变世界的心态,但如果是艰难求生的弹丸小国呢?那恐怕这种心态就会带来冈比亚笑话了。然而这些由于正方没有准备,基本都被反方打成了。LMM的质询要好一些,先是确认成长看不看结果(其实这场双方的主张都不看结果),然后询问改变世界的目的。从技巧上看LMM明显要好很多,“世界对我的认可算不算,我对世界认可不重要,世界对我改变也不重要,那改变世界干嘛?”,这一轮问下来气势如虹。LYY的二辩侧重在黑和解,他用了“规训”这个词代替了“和解”,认为与世界和解就是接受规训,获得的只是社会不再迫害你,自己的成长则是0。CYH的二辩继续解读立论,指出与父母冲突的时候不一定要改变父母,只有不拘泥于外部的评价,才叫做与世界和解。两边的驳论其实就是各说各的,这种状态延续到了对辩。当反方问性少数者是不是要屈从压力,找个异性结婚;正方的回应是很多性少数者一辈子都看不到合法化,难道他们的人生就不过了吗。应该说,这是一轮基于各自立场都很合格的二辩环节,但双方确实也都没有去试图挑战对方的前提。尽管双方三辩都没拿到最佳,但三辩的环节其实是我这场最喜欢的环节。艾薇丢弃了推论,而直接选择了爆拆。她先是质疑了反方成长的标准,毕竟改变世界的努力确实不能直接推导出成长的过程。接着她用希特勒的例子试图打反方的宏观视角,指出拥有改变世界的心态,给世界带来的未必是成长。在我看来,这两轮质询一定意义上是威胁到了反方的。在小结中,艾薇选择了回归己方论点,没有进一步追击,这让我觉得有些可惜,或多或少错失了撕裂反方的机会。小魏的质询先是确认定义,逼正方的态度到底要不要改变。接着开始追问如果原本的制度不好,这时候应该怎么办。以及酒桌文化下,把酒喝下为什么就意味着成长。这就是我刚才说的,反方的立论核心,或者说把宝都压在了“社会现状”上,然后用社会需要改变、你不改变的话顺应就永远没意义。截止自由辩论之前,在我看来,法学略微优势一些,这个优势来源于法学确实更强的个人能力和比赛经验。但这种优势带着危机,由于法学没有处理反方的定义和前提,所以评委心中的困惑和问号没有得到解决。自由辩论,比赛的局势有了逆转。法学依旧按照既有的准备,解释自己的论点,比如提到承担家庭责任也是一种成长,世界永远改不完,辩手要遵循本心不要人说什么就改什么。但坦白说,这对于之前的比赛来说更多是一种补充,而没有太多的新东西。但反方在自由辩论的表现就比较出色了,通过酒桌文化的例子,反方不断强调,你如果不改变世界,你所谓的和解是“没有意义”的,只有改变了,正方的心态才会被赋予意义。接着,反方又开始推自己宏观层面的例子,而这个战场正方完全是没有对冲的,形成了内容差。自由辩论反方的两大亮点,一个是小小的魏婧瑄想站起来说话,被大个子卢意洋一把按了下去;另一个是LYY和ZYF发糖,不愧是表情包本体。ZYF的结辩进步很大,条理比较清晰。但我必须吐个槽,你说的阿里巴巴的例子目前处于反转和另一方起诉女方说谎的状态,在事实还没有调查清楚的情况下,你拿来当案例是非常危险的,也容易被反打。LMM的结辩非常漂亮,他落点在“成长”这一份价值认可不是给予那些“改变世界者”的礼物,粉身碎骨的人固然伟大,但这个和成长无关,因为他已经没机会成长了,成长是给那些在应酬中默默喝下领导的酒,那些笑中有泪的中年男人的。这段非常打动人,尤其是我这种社畜。但另一层面,这篇稿子依旧没有太冲击反方的框架,而且这篇稿子里关于和解的解读与一辩稿又有了一些区别。我个人猜测,正方确实没有在定义战有充分的准备,所以在场上回应的时候,四个人的口径都有一些不一致。虽然都有道理,但形不成合力。比赛打到这里,其实就是真的投谁赢都可以了。从全局上看,正方立了一个价值清晰的立论,且顺利自圆其说,执行也很到位,如果光从温度来说还更能打动评委;但正方和解定义的表述不够清晰,而且视角相对反方来说有些单一了。反方立了一个风险很高的立论,很容易自爆,也确实被正方冲击了,例子的槽点也都很多,但由于正方收了手,最后得以存活。我个人看完全场会略微倾向反方,但我和好几个观众交流了下,很多人很坚定认为法学大胜。判准

在讲这一部分之前,我先表扬一下校队的两个副队吴霁维和魏婧瑄,他们这周可不只打南审杯,同时还在备战世界杯南京赛区。在周六,他们两8-1击败了榜单第三的南财,并帮助南审打到了第三,小魏获得最佳。在周日,他们又各自带领院队获得了胜利。双线作战是非常辛苦的,也恭喜他们会师决赛。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南审杯打到最后的往往都是校队核心所在的院队,比如这届的四强都是校队19级核心领军(法学三人组、小魏、小吴、玩具卡)。这倒并不是说校队多的院队实力一定更强,毕竟南审院队层面卧虎藏龙。但经常在校队打比赛,往往会对最新的判准更加敏感。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看了去年的南审杯和今年的新生杯,校内很多院队有一种很不好的风气,以为操作赢了就能赢,论证不需要展开靠强推就能取得优势。这或许在低水平对局中可以取得优势,但往上走是越来越吃亏的。比如砸例子,很多院队喜欢一个例子后直接压结论,但完整的论证应该是主张(观点)+机理+例证+数据的结合。还比如,校内很多院队喜欢强推,但其实框架好的话强推才能有效果,框架本身有漏洞,越强推越暴露立论的问题,越容易带来失利。现在的华语辩论圈,经过多轮的被批判和自我批判,早年注重技术的风气日渐消减,相反越来越回归到重视格局、视角和框架。简单说,现在的辩论圈,又恢复到了前几年的轻技术的局面。校队辩手应该都有印象,今年校队八月份和九月份打了好几次场面碾压的比赛,最后都4-5惜败,就是因为核心点没说透,最后没得到评委的票。今年南审杯经济商学之战,如果只看技术攻防那肯定是经济优势,但经济的框架缺一环以及自由没打好,最后1-2憾负。现在的辩论圈环境,由于评委见多了推进技术和奥瑞冈模样的质证方式,对场面优势已经越来越不敏感(认为这是基本功),相反会更欣赏在立论框架更完整的队伍。如果两边的立论框架都很完整,那创新的一方更容易得到评委的青睐。但立论的创新又何谈容易,这需要知识的积累和阅历的增加,不是靠多打就有用的,得看书和实践。以这场比赛而言,法学在场面和攻防上是有一些优势的,在内容上也自圆其说,在常规的角度已经算是很棒的发挥了。但由于泽园立论的创新视角,以及泽园在事例展开上显得格局更为宏大,加上法学攻击不是很充足。其实自由辩论结束,我和吴霁维都觉得泽园把前期的劣势板回来了。这么说,这场投法学赢毫无问题,但在当今的判准环境下,泽园这种论证方式更讨多数评委的喜欢。不过泽园这种打法也很危险,如果遇到不认前提猛攻的队伍,可能前期就会扛不住。而判准或者大局观判断这一块的话,如果院队需要训练,更多不是靠闷头打比赛,或者把学长姐教的推进技术反复练熟。用这场比赛的例子来说,熟能生巧并不是一种成长。我希望南审的院队都能走出舒适区,多看一些国际比赛,多看一些强队的精妙思路和优秀评委的点评,多理解一些不同的判准而不要真的以为自己采用某一种路径就够赢了。只有这样,辩论对于你们的意义才不仅仅是学了一些只有场上才有用的推进技巧,而能真正启迪你的思维,给你带来真正的成长。

不知不觉啰嗦了多字,也是好就没写复盘收不住了。很感谢法学泽园带来了这么一场精彩的比赛,是你们让我对南审辩论又有了些许信心。也感谢法学院这一届南审杯的牛逼表现,你们配得上半年前拿到的全国最强院队的成绩。胜败乃兵家常事,无论你们以后还打不打南审杯,都希望你们的生活一切顺利。

文案来源

夏惟桐

图片来源

君和思辩社

责任编辑

张本昊

审校

曹心羽

审核人

杨放敏张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richangcar.com/xzqh/10429.html


当前时间: